服务三农精品栏目如何“养成”
——从《安徽日报》农村版的栏目培育谈起
提要:潜在的农村报读者数量庞大,对实用、有效的信息和服务需求量可观。农村类报纸若要承担传播信息、服务三农的责任,不仅需厘清三农需要哪些服务,还应探索服务三农的可行路径。本文立足于《安徽日报》农村版的栏目培育经验,研究农村类报纸应如何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三农 栏目培育 安徽日报 农村版
□ 文/郝嘉奇
农民多样化的信息和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农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服务,核心是农业信息和维权服务。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形成了新闻热点和采编对象,构成了农村类报纸栏目内容的重点。《安徽日报》农村版怀揣“当好安徽农民的办事员”的理想,培育出众多服务三农的精品栏目。
培育维护农民权益的栏目
农民权利意识较为淡薄,维权方式较为单一。农民权益一旦被侵犯,媒体不能停留在采访报道层面,还应通过舆论监督、法律援助等途径维护农民的权益。《安徽日报》农村版不仅培育了“记者调查”等寻找事实真相的栏目,还设立了“帮您忙”栏目收集、解决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通过“消费”“法制”等栏目培育农民自主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记者调查:深入乡村的独家报道。
在《安徽日报》农村版每周二刊发的《维权周刊》上,“记者调查”栏目凭借着深入乡村的选题、细致详实的报道和对农民权益的关怀,收获了农民的信任、专家的支持和政府的肯定。“记者调查”多次获得安徽新闻奖,并被评为安徽新闻名栏目。
2014年7月29日,“记者调查”栏目刊登了一篇《蒙城县一农民秸秆禁烧期内被烧死》的新闻调查。记者陆杨在蒙城县三义镇双庙村的调查中发现了三义镇派出所的一份报告,上面写着:“有目击证人表示是李云英自己点燃了自家的麦秸,并被火烧死。”当记者找到三义镇派出所所长葛强了解谁是目击证人时,葛强以“机密”为由拒绝,并表示“李云英之死是意外事件,没有人该为此承担责任。”
为解决“谁该为李云英之死负责”的疑问,记者咨询多名律师后为家属支招:一是政府存在失职行为,应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家属可以参考“共同危险行为”法则,向该片田地的所有主人提出赔偿。
在报社的编采大厅里,四面墙壁上悬挂着五六十面锦旗,这些都是农民自发定制并送来的,也正是“记者调查”等栏目坚持不懈为农民维权的点滴见证。
帮您忙:帮农民办事维权。
《安徽日报》农村版将《维权周刊》主编、记者的邮箱、固话号、手机号公布在报纸上,形成了便捷、有效的民情热线,主编和记者收到农民读者反映的问题后,参考法律规定、询问当地部门负责人、对比先前类似问题,形成反馈,及时刊登,做到每问必答、服务到位。栏目每期刊登4-5则农民反映的问题,并在下方刊登记者的反馈,以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服务三农。
2014年8月19日的“帮您忙”栏目,刊登了宿松县柳坪乡蒲河村一名读者的问题:“我伯父是五保户,今年危房重建,按规定,可申请两万元危房改造金,可村里说给他一万。这是怎么回事?”
记者王明存做出如下反馈:“该县住建局负责农村危房改造的刘股长解释,由于今年危房改造的名额有限,而各村特别是贫困区需要重建房屋的五保户、低保户数量又太多,所以村里与五保户、低保户协商后,决定把危房改造金平均分配给他们。但是,县住建局对于村里的做法是不提倡的。此做法明显违反我省有关政策,该县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纠正。”
消费聚焦: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
伴随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人均消费量也快速上升,相应会面临更多消费侵权纠纷。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习惯亟需形成,作为扎根农村的新闻媒体,农村类报纸应助上一臂之力。
“消费聚焦”栏目聚焦农村医疗、住房、农资、食品等消费热点,助力农村消费者解决侵权纠纷。
此栏目近期报道了诸如《宿州市一老人质疑慢性病补助规定:要扣门槛费 定点药店少》 《农民进城购房钱打“水漂” 律师:可诉讼讨要已缴费用和损失》 《农机“水土不服”愁坏种粮大户 本报协调厂家与农户达成退机协议》等消费侵权事件,记者和编辑不仅通过协商、投诉等途径帮助农村消费者维权,还咨询专家、解读政策,让更多农村读者今后在面临这些消费问题时理性、有力地维护自身消费权益。
法制短波:提升农民依法维权能力。
《安徽日报》农村版将新闻和法制相结合,选取4-5则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深入法制层面,跟踪案件审理,寻觅因果联系。有助于农村读者直观地学习法制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维权。
培育互动式服务三农的栏目
在报纸栏目的培育中,策划、选题、组稿,首先应考虑读者需求。采取互动的方式发现读者需求,从而设计栏目、调整版面,这体现的是记者、编辑们为读者服务的情怀。《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过多种途径同农村读者互动,培育出很多贴近民生、服务三农的栏目。
读者点题:你点题我来做。
2014年8月19日的“读者点题“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生猪养殖项目9000万补助咋分配》的稿件:“今年中央下达投资9000万元,支持我省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有读者来电问:这9000万元咋分配?补助分几个档次?”稿件的开头说明了新闻背景和读者问题。接着,记者采访到安徽省畜牧局畜牧处刘干处长,明确养殖场符合补助的条件,并列举9000万补助分解到各地的计划。最后,记者结合往年经验,总结出该补助对全省生猪规模化生产的意义。记者仅用八百余字,就解决了读者的问题,将报社服务三农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读者点题”栏目还将纸上的服务带到了现实中,记者、编辑们通过与读者的互动,选出读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栏目就此话题邀请专家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并在报纸上刊登信息,欢迎农民来省城合肥免费听讲,或直接深入乡村传播技术方法。这种互动方式既把农民请了过来,又主动到农民中去,双管齐下,服务到位。
讲政策:你的困惑我来解。
农村类报纸在政策宣传时应通过互动了解民之所想,做出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解读。2014年8月26日,“讲政策”栏目通过《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就村委会换届选举政策解疑释惑》,梳理了该报读者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如:候选人具体资格由村定?村民代表谁选出谁撤换?侯选人的近亲能不能当村民代表?记者采访了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并在报上做出详细反馈。
“讲政策”栏目是一座桥梁,一头是积极参政的村民,另一头是政府部门和基层村治组织。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报媒栏目发布权威信息,村民盼望跨越鸿沟与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进行良性互动。这样的栏目为政府部门反映民情、收集民意,也为村民自觉、理性参政提供路径。通过“讲政策”的互动,村民和相关部门减少了隔阂,有效地沟通。
大型报道:从读者中寻找新闻线索。
农村报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乡土气息浓厚,有着独特的新闻价值。农村类报纸所做的大型报道,如果不接地气,没有农村的味道,就没有核心竞争力。2009年国庆节之际,《安徽日报》农村版在定远县、霍邱县等地农村读者发来的“顺口溜”中获得灵感,决定以“60年来‘多’与‘少’”为主题做大型报道,展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本省乡村的巨大变化。记者和编辑们历时两个多月,共推出《地里产粮多了 家里存粮少了》 《上大学多了 不识字少了》 《农家楼房多了 土墙瓦屋少了》等16篇报道,用通俗易懂的语态表达了农民真实的想法、反映了农业发展、还原了农村生活,以报道三农、服务三农为祖国献礼。
互动式地报道三农、服务三农,在《安徽日报》农村版已经形成了制度。报社建立记者、编辑蹲点调研制度,每名记者、编辑均有联系点,定期定点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乡村现状,把握乡村脉动。另一项制度创新,则是读者评报制。报社根据年终调查问卷,在全省的不同地区挑选出五十余名忠实读者,聘为下一年的读者评报员,每月给予一定的评报补助。报社要求评报员逐条逐栏逐版评判稿件的服务性、实用性、可读性,并在月底交给报社,这决定着记者和编辑的月度奖金。
培育以读者为主人翁的栏目
一份接地气的报纸,应当从读者的视角、兴趣点和内在需求出发,报道新闻事件。应当舍得版面,让读者真正成为报纸的主人翁。《安徽日报》农村版精心培育此类栏目,创新出服务三农的方式。
能人传经:让农民走进栏目。
每周一期,记者和编辑在众多读者中挑选出一位“能人”作为栏目的主人翁,并记录下他们的致富经验、创业历程。一大批鲜活生动的稿件进入农民们的视野,如《智能化养猪 高效又环保》 《菜粮轮作 收益大增》 《一亩奶油南瓜 可获万元收益》 《养鸽大王传“真经”》等。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方法,带动农民读者进行科学种植、养殖,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芳草地:让读者成为栏目记者。
“芳草地”栏目作为农村读者的散文、日记专栏,从读者来稿中发现价值,全文刊登。《怀念水井》 《战乱与“野狗”》 《立秋》 《水桶》等乡村随笔,正记录着农民的生活点滴,回忆如烟往事,呈现出百味人生。
优化栏目收入结构,带动农民致富
《安徽日报》农村版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承担记者、编辑们的工资、奖金,办公地的租金。报纸如果不能创收,服务三农只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该报优化收入结构,突破收入瓶颈,在经营农用物资等多方面实现创收,并带动农民致富。
广告:选择与三农相关的广告。
《安徽日报》农村版面向市场,征集农用物资、农村金融、技术设备等广告,刊登的广告大多数为化肥、种子、农村信用社、银行、农用机械等,尽可能少用与三农无关的广告。即使刊登一些民间妙方广告、贷款催收公告,报社也对发布主体内容是否真实、证照是否齐全进行程序性审查。
农资: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2011年9月,《安徽日报》农村版发挥其在农村的公信力和信息灵通优势,联合种粮大户、农资经营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农业主体,建立起全国首家由报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省报友农资专业合作社。经过三年的发展,它已拥有近千社员,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农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了“好报友”牌商标,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合作社帮助社员团购、种植、销售农产品,创办报友网,开展在线订购,发展电子商务。现在,报友合作社和一家专业融资公司合股建成报乐农资公司,为社员提供更为专业的农资服务。农民受益的同时,报社也实现了不小的创收。不断增加的社员也成为报纸的忠实读者,促进了报社发行和广告收入的增加。
报社培育创收致富的三农项目,不仅仅帮农民,也在帮自己。但是顺序不能颠倒,报社只有先帮到农民,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外部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才能为自己带来内部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农村类报纸转企改制、面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对于所有农村类报纸而言,精心培育服务三农的栏目,不能只是纸上文章,还要将服务三农的理念和精神带到现实中去。换句话说,是要将服务落到实处,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采编人员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会面临很多困难,耗费很多精力。比如帮农民维权,采编人员要不停地在田间、部门间奔波。我想,当代新闻工作者要弘扬邹韬奋式的奉献精神,做到心中有三农,把读者当做朋友、亲人。此外,报社也应通过阳光的考评机制,给予记者和编辑们奖金、补贴等回馈。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