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分享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4市营 闫晓旭)

2017-11-24 发布单位:国际商学院

 

【个人简介】
闫晓旭,男,汉族, 14级市场营销班长,预备党员,暨南大学18届校友年级理事会成员。曾先后成功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国际期刊论文,国际会议论文近10篇。曾主持或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特等立项项目。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一等奖,数学建模美赛二等奖,商业精英挑战赛冠军,多次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称号。曾受省教育厅和学校资助赴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研学(全校仅1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保研录取offer,最终选择中国人民大学。
邮箱:976895782@qq.com
 
阎晓旭_副本.jpg
 
【事迹正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前些日子,进了高中母校的校友微信群,很意外地被当年同级校友认出来,他说,我还记得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次高考动员大会上我演讲的主题)。我不禁嘴角微微上扬,是啊,一晃这么多年,然而,未曾改变的是当初的信念“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来到暨大,从小鲜肉变成老腊肉,回忆起这些年发生的一幕一幕,我庆幸也感谢着一切美好的安排。幸福的片段有太多太多,只能选取其中几个的片段,一同分享回味。
班长,最美的字眼
 
记得教务陈珏老师说过“班长换来换去,就市营班没换过,我就记得那个闫晓旭”。没错,我这班长一干就是四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班长,估计在全校都少见。坦白说,班长不是个轻松活,也没有什么“利益”可得。上边要对接学院,下边要帮忙解决七十多个同学杂七杂八的事情,将近四年里几乎每天都要受到助理和同学的各种“骚扰”,也记不清跑了多少次的行政楼。其实,暗地里不止一次着急过、抱怨过甚至发火过。发在公告群上的信息同学们视而不见,要交的材料不按时提交;就“辅导员电话是多少”这个问题我回答过都不下一百遍…… 然而,在我心中这群“烦人”的家伙依旧是我最可爱的家人。每当为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听到那一句真诚的“谢谢”,每当他们迎面走来叫一声“班长”,每当向别人介绍起班内的牛人(无论学术、创业、金融投资还是就业都有十分出色的人才),我都十分的满足,快乐。
 
如今,同学们也都在忙着准备考公、考研、就业,无论走向何方,我永远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希望能不忘我们当初的誓言“14市营永远一家人”,希望我们都越来越好。市营,让我拥有了一个家,从不曾孤独,愿意奉献并享受着,四年里,无可置疑,班长是我听到的最美的字眼。
 
国奖,原来你也可以不简单
 
生命中总有一些重要节点,从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开始悄悄的改变。与我而言,这个节点便是两年前的国奖答辩。一般而言,国家奖学金主要是授予大三大四的学生的。那是我刚上大二,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想去试一试。别人眼中的“不自量力”却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国奖永远是给那些有勇气、有能力的同学的”。这一说我想更不能“怂”了,再说“学长学姐能有多牛?”试一下,即使不成功也会有收获。事实证明,也正是那次国奖答辩改变了我对暨大、对国商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答辩会上我结识了十分出色的师兄师姐,各种竞赛奖项、论文、学习经历让我心生敬佩,原来身边的暨大人一直很优秀,国商人一直很优秀。于是答辩会上我也许诺“终有一天我也将成为暨南的骄傲,国商的骄傲”。评选的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个大二的学生同样获得了国奖的殊荣,于我而言,这是能力的肯定,但更是对我的鼓励与期望。从那以后,我便一直踏踏实实的努力着,相信只要努力,我也可以不简单,期许有一天能圆我当初的誓言。终于,在今年,我再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而这一次更多的是依靠实力,是圆满也是新的开始。所以,至今我还记得那次答辩的场景,感谢当初的选择。
 
科研,三年与你相恋
 
最初接触科研不是因为兴趣,不过渐渐地发现科研其实挺有意思。最早开始接触写作是在大二上学期,那时候确实是个小白,只能不断阅读论文、模仿、找老师指导、修改…….不断地重复着,耗时几个月,也不过发了一篇普刊,不过对于刚起步的我而言还是很大的鼓舞。谁成想,之后“深陷”科研和写作,并“难以自拔”。之后不仅一直接受老师的指导,也陆续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参与经济学实验室的项目,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大创项目等等,两年间科研和写作从未停止过,自己也着实进步不少。渐渐地也发现,写作其实就像在讲故事,一篇好的论文一定是一个好故事,讲述的人有想法,表达的清晰明确,而听故事的人则愿意倾听。每一篇论文像是自己的一个孩子,也像自己的恋人,每每翻阅总会心生喜爱与满足感。当然,作为一个本科生,我不敢说自己的文章很出色,但我相信,用心做的就够了,文章其实有时是写给自己,写给懂你的人。科研之路,并不容易,人们只会会关注你的结果,没人知道当初你曾寒暑假几乎从未停歇地码论文、同数模队友通宵比赛、与老师深夜发邮件改论文、和实验室的小伙伴花费几个月去设计实施实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让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能力、也最终凭借科研打开了多所名校的大门,赢得导师的认可。
 
所以,科研,直到今天,我依旧愿意与你相恋。
 
研学,追梦路上并不孤单
 
曾经梦想过出国去看一看,却没想到在本科期间竟能实现。今年假期有幸受到省教育厅和学校的资助赴美短期研学。全校仅有一人,这让我既激动,又期待。
 
走出国门,走进哈佛,在课堂上与导师近距离交流。有意思的是教授讲座的主题恰巧是我曾经写过的关于“破坏性创新”的一篇论文,于是便同教授有了深入的交流,介绍了我国企业(小米)在破坏性创新方面的实践,在哈佛课堂除了能收获知识,还能深切感受到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正是在哈佛课堂,自己认识到,世界很大,而自己很小。
 
自由女神旁_副本.jpg
 
此行最让我开心的是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十分出色的小伙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广外等20多所高校的同学中有的曾在非洲战区做过医生志愿者、有的是英文大咖、有的是百科全书、有的是职场offer收割机。同时也认识到了哥伦比亚、哈佛大学双博士学位的教授、布朗大学的才女姐姐等,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学术沙龙的讨论中,无论旅途中,还是在presentation中都深切认识到那句话:“与优秀的人同行,自己也会更优秀”。追梦路上有这么多的良师益友,何其幸运。
 
感谢,你们一直在我身边
 
一路走来太多的人给我帮助支持,有太多的人值得去感激。
 
我依然记得那些默默帮助支持我的师长和领导们,他们有的深夜给我电话告知我学术讲座的信息,给我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有的深夜还在回复邮件为我反复修改论文;有的高瞻远瞩,规划方向;有的一直默默支持关心……还有一同做科研的小伙伴们,他们的坚持让我感动,还有默默帮助的辅导员,学长学姐,朋友,亲人,甚至宿舍阿姨,卖水果的小哥无形之中都在给我温暖。You raise me up,遇到如此多的贵人,何其幸运。当然,相信最想感谢的便是国商院,便是暨南大学。暨南人,暨南魂。
 
以上,我始终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