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米静文,女,汉族,1996年12月,国际商学院2015级工商管理专业。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暨南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暨南大学年度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获学生科研论文奖,先进个人二等奖,大连商品交易所高校人才培育项目优秀营员;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开放实验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现保研至南开大学。

座右铭:功力必不唐捐
邮箱:609735188@qq.com
记得自己曾在面试的时候说过“一两年的时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差距”。如今想来,尽管这短短的一两年的确不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代沟,但是,大学里的一两年,也足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阅历,改变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让今日的我与过去的我相距甚远。
踏入暨南园,迷茫自大而不自知,我海投报名表,奔波于各大组织社团的招新场所,初遇 “压力面试”。过度紧张的心理令我无所适从,想展现长处却用力过猛,怕说多错多而被认为沉闷寡言。接踵而来的失败可谓一入学就让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沼。然而,受伤的地方,也可以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一次次的落选给了我足够的经验,我终于学会在陌生人面前自然地表现自己。正是诸如此类一点点的进步,让我在这三年的时光里不断成长。
与社团组织里的小伙伴一起举办活动、摆摊宣传,磨掉了我的骄傲自大的棱角。过去的我总觉得自己独自包揽工作最能保证高质量的成果,而实际上,人各有所长,当我们能够人尽其才,做事往往事半功倍:我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海报设计,他给出一句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她在一旁思考立体手工的摆放造型……作为一个社会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感激能在大学里加入了学代会秘书处、图书馆大家庭以及计协这些组织社团,期间的每一段经历,每一个小任务,都在为我的大学鲜艳上色。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时间支配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可以自主地选择把精力投放在学生组织、实习工作或者专业学习等一系列的事件上了。每一种资源分配方案,都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吧。尽管我原本是打算毕业后就业而非深造,但多年的学习习惯,加上在收到好友亮出其高绩点的微信信息之后默默产生的竞争心理,都推动着我探索高效的大学学习方法。如同贝索斯和马斯克近年来在太空竞赛中所展示的:竞争,是最好的火箭燃料。我的专业课程学习渐入佳境。后来,无意中得知自己竟然有了保研的机会,于是我尝试着接触科研,并深感与其相见恨晚,我便转向升学的方向奋斗了。谨记高中老师的教导,即使处于迷茫的阶段,仍要保持责任心与上进心,不负青春年华。希望师弟师妹能更早地找准方向,定下目标,集中发力,收获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创业和科研,是可以让人快速成长的两种途径,而我渴望自我成长。在接触科研之后,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我不会仅仅满足于其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进而我想更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之间的逻辑是怎么样的。我很高兴自己能有意识去探究事物之间较深层次的关系,诚如达哥在马哲课堂上所言,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能达到更“自由”的状态。正如人们掌握了气象规律之后,能根据天气预报来穿衣,避免因为衣物单薄而感冒。我相信发展这样一种探究的能力,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大有裨益。同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现实,小到企业战略,大到国计民生。当一个人做的事情不能给社会带来意义的时候,当一个人做的事情不能与人的生命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个人的存在实际上是被人忽略的。我想要被认可,也喜欢被夸赞。希望日后我能通过科研的方式,助力社会发生一些积极的改变。

在暨南园学习的时光里,身边的亲友以各自的方式组成了我最宝贵的社会支持系统:或寒假一起留宿珠区进行论文的数据分析、或在其部门招新受挫的时候愿意敞开心扉与我互诉衷肠、或在得知我保研成功后比我更激动兴奋;以及带着我们看画览、登高观景来放松身心的陶晓慧老师,带着我们做项目、分享“管理人生”心得的王文峰老师……感恩在大学和国际商学院这三年里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开心的时候可与其对酒当歌,悲伤的时候可相互拥抱取暖,幸哉,乐哉。
现在,一不小心就成大四师姐了,我的大学已“余额不足”,在这最后一年,希望我依然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已知的领域圈子,因为是熟悉的所以是明亮而有安全感的,当我作出新的尝试,探索新知识,就如同站在已知领域的边界上,试图迈向域外的未知地带,去探明那附近一小片黑暗的区域。于是,每一次新的尝试过后,我目所能及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并能由此产生出“我在进步,在更新”的自豪感,证明自己并非在得过且过地复制黏贴过去的日子。
坚信并践行着我的座右铭:功力必不唐捐,用这最后一年的时间打磨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明年要在暨南园的凤凰花下自信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