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新金融观察】外汇监管转入事中事后

2015-01-19 发布单位:国际商学院

上周,为强化银行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外汇局印发通知,对7家银行开展外汇业务合规经营专项检查,主要目的是查找银行外汇业务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摸清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薄弱环节,促进银行提高外汇业务合规经营水平,遏制外汇业务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行为。

  其中,7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检查安排分为银行自查和外汇局非现场检查、外汇局现场检查及银行整改三个阶段。

  对此,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表示,从全国的角度来讲,目前由于违规带来资金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在个别地区,问题会比较突出,例如深圳、青岛等地,“通常,违规操作会选择从某些点上突破,因此在局部地区的会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在她看来,违规行为存在多种可能性,比较常见的是,资本金进来之后,没有按规定结汇,或者结汇的使用和进入的目的不匹配等。

  考虑到此前外汇局曾取消了对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事前准入许可,FX168财经集团高级金融分析师许亚鑫认为此次专项检查有树立“典范”之意。“银行本来就具有外汇牌照,如果出现违规,对新加入进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机构而言,会产生负面作用,因为相对于银行,更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是经纪商、券商等,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但银行不同,比盈利更重要的是风险控制。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机构的参与,业务创新也会增加,这就需要监管层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规,不给‘灰色地带’留下空间。”

  据了解,此次专项检查将重点查处银行跨市场、跨行业及跨境违规套利行为,利用银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交易、结售汇新兴业务等外汇业务创新产品规避或者违反监管规定等行为。

  对于如何看出问题所在,孙华妤的建议是关注“匹配”程度,“最常用的是和对手国(例如贸易方面报出口很多),看贸易对方从中国的进口是否和我们报送的相匹配,虽然存在正常的统计误差,但如果相差规模比较大,一般是超过10%的水平,就极有可能存在问题。” 

  相应地,如果出口的规模和实际不匹配,就有可能是在该项目下,引入了热钱和违规资金进来。“一旦规模过多,超过支出需要,会形成更多的结汇,人民币汇率会产生升值压力,导致连带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管理这些不正当资金流动的原因。”孙华妤称。

  甄别“真伪”的困惑

  外汇局的统计显示,去年前11个月,共查处外汇违规案件1710起,共处行政罚款4亿元人民币。在受访人士看来,鉴别贸易背景真伪的难度较大是导致违规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虚假转口贸易套利,从银行的角度,监测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受利益驱动的热钱或者违规资金都是想方设法进来,会使用各种手段穿上‘合法的外衣’,有很大的隐蔽性,真正的识破他们有一定技术上的难点,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孙华妤坦言。在她看来,很多是在问题暴露的比较显著之时,才会引起关注,通过业务排查等反推问题。

(2015年1月12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国际商学院)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xjrgcb/xjrgcb/2015-01/12/content_7223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