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录十】大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13金工 刘晓彤

2017-03-31 发布单位:国际商学院

 

【个人简介】刘晓彤,女,汉族,1995年4月,共青团员,国际商学院2013级金融工程,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以第三作者身份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第二作者身份在B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参加第28届澳大利亚中国经济研究学会年会。
 
3_副本.jpg
 
大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大学四年过的很快,其实现在想起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但是并没有说哪个回答是绝对正确的。大学四年,有的人学术成绩优秀,最后保研深造,那是很厉害的;有的人活动实习经历丰富,最后找到理想工作,那也是很厉害的;有的人开开心心过了四年,最后毕业结婚了,那也是很厉害的。所以我感觉没有“绝对正确”“绝对成功”的路,毕竟每个人对“正确”“成功”定义都不同,只有自己走过来的四年是最适合自己的路。记得有人说过大概这样的话,多年以后,当我回望过去,会发现,之前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个线索,成就了今天的我。
 
目标与兴趣
 
刚上大学的时候,其实对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当时我有三个“拍脑袋”的目标。之所以说是“拍脑袋”的目标,是因为现在自己回想起来,也找不到大一的自己如此坚定树立这三个目标的原因。尽管如此,它们却贯穿了我大学四年的生活,让我接触到了金融工程、数模、篮球还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有时候目标不一定非得是某个清晰职业规划或某种升学规划,只要是自己心中所想的就好。目标,哪怕很小很小,我觉得都是很有用的。
 
目标是中长期的,而对于平时,我认为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挺好的,既轻松开心,又或许可以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大学本来就是一个探索和发掘自己兴趣的过程。比如说,我很喜欢运动,大一刚来的时候想找羽毛球球友没成功,却收获了一群篮球小伙伴。而也是因为篮球,我遇到了四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注册了一个公司,实践着五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尽管接近两年的实践花费了很多时间并且还留有许多遗憾,但每周日晚上饭堂的策划讨论、周末举办比赛的经历是十分难忘的,这是一段五个人单纯实践想法的过程。除此以外,另一个让我觉得有意外收获的就是数模了。一开始我带着好奇接触数模,最后数模让我学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为我带来了帮助老师做课题的机会,甚至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模式。这一些都是在我为了兴趣而做一件事情时未能料想到的收获。所以,我觉得跟随着自己的兴趣走,总能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同学、老师、朋友
 
大学的四年生活里,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老师、朋友,我感激在他们身上学习到的所有。无论是在转专业之前的文管班里,还是在之后的金工班里,都有很多让我膜拜的大神,其中有为人处事成熟的大神,有人文素养深厚的大神,有职业规划清晰的大神,也有建模科研很强的大神,看着身边的他们并且向他们学习,让自己收获许多。除了同学,老师也是我大学中不可或缺重要的一员。除了感激老师课上的传道授业,我还要感激老师课下解惑。有的老师让我明白了如何做科研以及科研学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有的老师在我不确定金融工程这个读研方向是否适合自己时,通过两个问题,解决了我的疑惑,一“你很喜欢钱吗”,二“你对它感兴趣吗”。尽管有时候,我也会抱怨课堂,但我真切感激老师在我大学四年里,给予我的许多帮助。在大学里,除了同学老师之外,还要感激那么一群朋友,他们陪伴着我每天打球,跟我一起打火锅,在科研数模遇到难题时与我共同突破,在我对申请迷茫时给予我建议。在大学里遇到的人,是我生活里重要的财富。
 
2_副本.jpg
 
未 来
 
大学生活还有不到三个月就结束了,然而对于我来说,大学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事物的新起点。以前我讨厌“风险”和“不确定性”,喜欢掌握着一条清晰可见的“路”。但现在,我却慢慢觉得这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是有趣的,因为它们同时也代表着自己未来的所有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追随大学中还未完成的那个目标——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最后,以两句看《周末画报》时遇到的话作为结束,“要明白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不要为自我设限”“现在显然不是最好的经济时期,但是经济总是有一个周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