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次在朋友圈广泛传播的筹款消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此次筹款系2016级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的陈冲同学为解决母亲的医疗费而发起,不少人在看到消息后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校友王家乐也是其中之一。
在得知校友王家乐的事迹后,国际商学院团委、学生会信息编辑部的同学联系了他,并进行了采访,希望通过他的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激励更多的同学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严于律己,表现优异
王家乐是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2014届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的毕业生,他在校期间严格要求自己,曾获得顺丰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暨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校友家乐从大学便开始热衷于公益活动,他曾作为班长带领班级同学一起参与志愿活动,也曾多次参加支教活动、资助多位优秀贫困学生。

(王家乐)
为己所能,雪中送炭
我们了解到,王家乐在回到家乡后,与一些热心公益的伙伴联系了当地的学校,捐助励志奖学金款项,以帮助当地的优秀贫困学生,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还会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向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王家乐与朋友一起资助的四个学生已经高中毕业,并顺利考上大学。其中两人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一人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学习,还有一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二本大学就读。
“以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会继续资助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贫困学生。” 王家乐如是说,“目前资助的第五位优秀贫困生正在上初二,每年都会给他提供3000-4000元的奖学金。”
王家乐说到,他从朋友圈了解到陈冲的消息后深受触动,在核实过相关信息后,便向陈冲捐助了一笔资金。
目前,陈冲所需的款项已筹集完成,母亲的情况也有所好转。王家乐得知后为此感到开心,并祝愿陈冲能够安心完成学业,以优异成绩和出众能力改变命运,让自己与母亲过上幸福生活。
心存感恩,行小善,传大爱
王家乐出生于普通家庭,经济条件也十分有限,持续的资助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当被问及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下去时,他说:“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在高中期间,他也曾接受过别人的资助,现在他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也想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他希望,那些接受过社会帮助的孩子们也能够心存感恩,锐意进取,将来以己之能回报社会,将这样的一份爱心传递下去。
王家乐还分享了他的其他行善经历,他大学作为班长曾带领同学们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为云南贫困地区捐衣捐物,为广西贫苦孩子捐资助学;他也曾加入校区团工委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前往珠海农民工子女小学开展义务支教。他觉得,每一种活动都有其意义所在,所以谈不上哪一次是最深刻的。而他最喜欢的是去支教,他喜欢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被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所感动。
言忠信,行笃敬,知感恩,常施善
“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品德不断修炼提升的过程。” 王家乐还鼓励学弟学妹们多行善事。他觉得,虽然每个人都很渺小,但是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都有存在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能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存在更有意义。
在采访的最后,王家乐还给母校112周年送上了诚挚的祝福。感恩母校的培养,尽管已毕业离开学校,但作为一名暨南人,他将一直把母校“忠信笃敬”的校训铭记于心,并用一生的行动去践行“言忠信,行笃敬”。他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结语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我们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当代青年人,应该像家乐师兄一样,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助人为乐,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让社会充满爱与关怀。
据悉,国际商学院认真学习和贯彻《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撰文:王绍婷 图片:王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