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黄芷葶,女,汉族,1997年8月生,共青团员,国际商学院2015级金融学专业。曾获2017国家奖学金,优秀干部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团员”,“先进个人”称号;国家级大创成员。
【座右铭】何以解忧,唯有自律。

获得国奖,首先感谢父母、老师、师兄师姐、同学朋友,感谢一路以来帮助我的所有人,更要感谢把努力变成习惯的自己。
虽然获保研资格,但最后选择留学,所以借此机会,分享一些留学准备的个人心得。
l 早作打算,兼顾各方
我是大二结束才开始认真思考走哪条路的,算是不早不晚,在这里建议师弟师妹尽量早一点做打算,因为我有很多感兴趣、又能提升背景的事情都没有时间做。如果无法太早做出决定,那么提高GPA是肯定没错的,专业课和数理课要保证高分,国外会严格审成绩单来评估申请者的知识储备。
对于商科申请,除了都需要高的GPA,走保研和留学需要做的事相差不小。走保研主要多发论文、参加项目和竞赛,而走留学,硬背景方面要考好语言和GMAT,软背景则最重要是实习,名校的offer holder大多有两三段高质量的实习。几个方面都要做好,是一次挺大的考验。做出选择后的大二暑假我就马上开始了实习,即使大二的实习直接加不了什么分,也会有助于找下一份实习。同时我开始准备雅思,因为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可以,基础也还行,所以就自己做剑雅,第一次考7.5,听力和阅读都是8.5。可以找基础资料过渡一下,但剑雅是重中之重这点是不会错的。另外建议语言放在GMAT之前,毕竟语言没过关,考逻辑难度会更大,但语言考的差不多了就可以不要恋战了,后面还可以补,GMAT消耗的精力会多很多。
留学中介要找到优秀靠谱的团队,因为我们的时间用于背景提升就已经很不够了。如何判断老师的水平,我觉得不要靠网上的评论,而是自己要先很了解留学,再通过细致的问题不断评估老师的水平。我当时有小半年时间一直关注各种帖子和案例,还上学校官网去了解信息,有疑问就发邮件去问,学校回复都挺快的。建议这些都自己做一下,学的东西是日后保证服务质量的筹码。另外,即使签了老师,重要的事情也要自己留心,老师的主要作用第一是结合经验提供信息,帮助决策、卡好进度,第二是协助准备文书、走各种程序,这能为我们省下很多精力,但风险始终都在,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在意我们的申请。
实习这块,走正规流程精力不够的话,我们可以考虑申日常实习(这里主要讲大三暑假开始的实习,实习时长要尽量长,每周到岗天数尽量达到5天,找实习的时候会有优势,我大四就是没有课的;大一大二假期太短,找不到好实习可以先补充别的背景)。我当时申的岗位都写了要求硕士在读或以上,因为它们提升背景的作用也一般比较大,身为本科生的我们可以大胆突出自己的亮点,多投简历,换位思考去掌握对方想看到的技能和素养。只有做好准备,机会来临时才把握得住。我是在下学期快考完试的时候投的简历,一周后通过测试得到了行研的实习机会,目前实习三个月了。另外金工下学期的课程中有几门于知识体系构建和于申请而言都特别重要,还有两篇课程论文,我也需要保持住第一的排名,而考完试接着又去实习,所以GMAT的考学进度就比较慢。
l 内外兼修,终至彼岸
转眼已是大四,三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在不断收获新的经历。以前的我总有种“洁癖”,做了也不一定有好结果的事情就不想去做。其实有些看似鸡汤的话是有实践价值的,你经历过的都会是你的财富,潜移默化提升你的决策力和承压力,失败也不是零,万一还成功了呢。也许不少同学在初期或多或少有这种心理,只要当下精力还是允许,我觉得应该多做不同的事情,不要圈定自己,会有意外收获的。

此外,在步入社会之前,我们需要打造好的绝不仅仅是简历。分数、荣誉、实习、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场景,往往先对“软实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大学四年只顾着埋头学习,而没能变成一个与自己、与他人相处愉快的人,那漫长的以后也许会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压学习能力、自我相处能力等等,这些泛泛地都与情商和逆商有关,它们的提高更多来自后天的观察和自我学习,这也许要比一个证书、一项技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却是我们可以在大学,这个低成本试错场中每天进行的。
在最后,愿大家每一个付出都有收获,祝每一次愿景都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