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暨】唐俊钊:不设限的人生才精彩——中山大学

2019-04-22 发布单位:国际商学院

 【个人简介】唐俊钊,男,汉族,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曾任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社会实践部副部长、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副班长、羽毛球协会副会长职务。曾获暨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暨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暨南大学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参加校内外比赛,获得第十四届毕马威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奥园杯”经营之星挑战赛最佳团队合作奖。

【毕业去向】已考取中山大学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

 图片1-15国贸唐俊钊_副本.jpg

与其思前想后,不如行动起来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只需要努力学习,尽全力考个好的分数、好的学校即可。路径单一,不用考虑太多。但是等到高考选志愿的时候,有一种“选学校、选专业”比高考更难的感觉,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以及未来想从事什么。进到大学,这种迷惘愈加严重。因为在大学,你发现老师不再像高中一样时时督促你了,大学也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学毕业之后也会有保研、考研、就业、出国等等路径可供选择。很多同学寄希望于观察其他人的发展路径,以求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求得一个“人生的最优解”。但是,这样思前想后,反而耽误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也错失了自己亲身去尝试不同可能性的机会。

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我自认为这四年还是过得非常充实的,而我的宗旨就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大学的前两年可以多尝试不同的事情,多接触不一样的行业,做加法;到大学的后两年要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中做减法,选择自己更有兴趣的事情,为未来希望从事的工作做准备。通过大一大二两年丰富的学生工作和实习的经历,我发现我自己比较擅长的是快速学习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发现自己对于数学类知识的吸收能力比较差,加上我自己从小就有的“法律梦”,所以我开始尝试对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就是促使我大三才去报读法学双学位的理由,也是我后面为什么选择从经济学跨考法学的理由。

想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设限,把自己投入到更多更丰富的经历里面,你才会更加清楚地知道“你是谁”、“你喜欢什么”、“你擅长干什么”、以及“你未来可能要干什么”。

 图片2-15国贸唐俊钊_副本.jpg

法学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

    起初,学院让我撰写这篇分享文章的时候,其实有一些诧异和意外。因为文章会发布在国际商学院南方+和网站上,我认为应该由其他在经济方面继续深耕的同学来撰写,而非跨考法学的我来撰写。但是,后面有两个原因让我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第一点,文老师说,“学院希望学生能多元发展,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而我的跨考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另外一点,一些学院师弟师妹加了我的微信,表示自己也想跨考法学,我才意识到其实从经济学跨考到法学也渐渐变成一个经济学学生会纳入考虑范围的选项。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想说,法学真的很喜欢也很需要复合学科背景的人,因为这些复合型人才可以从自己的学科背景更深刻地认识法律并且更准确地适用法律。从专业的设置上,我考取的专业是法律(非法学),这个专业就是只为那些本科不是法学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复合背景的学生。跨考法学,并不意味着不爱国际经济与贸易,更不意味着我未来会抛弃从国贸学到的知识。经济学和法学都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在某些特性上有共通之处。除此以外,法律大体系下,也有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这些法律分支学科与国贸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法律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学术研究也在法学界和经济学界方兴未艾。所以,法学欢迎不同本科学科背景的同学!

 图片3-15国贸唐俊钊_副本.jpg

一路向北,不问西东

    考研的准备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秋招的阶段。那个时候也有朋友劝我说,你之前有那么多实习经历和比赛经历,拿个offer会比较保险,万一考研不成功有条退路。我内心也有动摇,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找工作的过程丝毫不比考研轻松,找工作也是需要充分准备的,会损耗你考研的时间和精力,容易两头都没做好;其二,退一步讲,如果你拿到了offer,不可避免地有一种放松心理,就像爬山的时候知道有一跟安全绳,就算不努力摔下山去也不会有危险。而考研是选拔性的考试,一分都可能决定“生死”。因此,我觉得考研的时候,要尽量屏蔽外界的干扰,这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就是要跟考研“死磕到底”。“一路向北,不问西东”,这就是我考研的信条。

 

感谢一路上的同行人

    能够在大学的四年交出一份自己认为很不错的答卷,我要对一路上给予我关怀的人表示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给予我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也感谢他们在考研的一路上无条件地支持我的一切决定。其次,要感谢暨南大学,特别是国际商学院,感谢她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我感受到了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再次,要感谢我的朋友,他们倾听我的心声,分享我的快乐,排解我的烦忧。最后,我想感谢我自己,感谢自己明确目标、一直努力,没有荒废大学四年的青春时光。